pg电子新闻中心
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大连重工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公司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在重型机械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公司主要从事物料搬运设备、冶金设备、新能源设备、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设备等领域的大型成套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开发、研制和销售,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大型高端装备和智能服务解决方案。公司经营范围: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备、配件供应;金属制品、金属结构制造;工具、模具、模型设计、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机电设备零件及制造、协作加工;起重机械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压力容器设计、制造;铸钢件、铸铁件、铸铜件、铸铝件、锻件加工制造;钢锭铸坯、钢材轧制、防尘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铸造工艺及材料技术开发;造型材料制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房地产开发;仓储;商业贸易;工程总承包;机电设备租赁及技术开发、咨询;计算机应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普通货运;国内货运代理;承办海上、陆路、航空国际货运代理(含报关、报验);人工搬运;货物包装;大型物件运输(特业部分限下属企业在许可范围内)。
目前,公司已全面掌握国际高端船用曲轴生产技术,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特大型曲轴的系列化和批量化生产能力。在焦炉机械、散料装卸设备和矿热炉的大型化、低碳化和智能化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大型高端铸件多次创造行业纪录,已成为风电、火电头部企业的主要合作伙伴。起重机械、冶金机械的生产历史悠久,行业地位稳固、认可度较高。
公司采用集中管理、分散采购的采购组织模式,不断提升采购质量、规避合同执行风险、降低采购综合成本;公司采购类合格供方认证由战略采购部负责,外协类合格供方认证由运行保证部负责,各经营单位在认定合格供方中选择采购,非认定合格供方采购需提交供方认证流程审批;公司大宗、通用物资实施集中定价和协议采购管理,经营单位按定价结果和协议采购价格执行采购;采购合同签订由经营单位按公司统一确定的制度、流程、合同文本实施;采购物料入库前经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入库由经营单位直接负责,供应商提供采购发票,采购员、质检员、库管员实施检查,确认收货。
公司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相关产品全部采取订单式生产。生产的焦炉机械、散料装卸机械、起重机械和港口机械等整机产品符合多品种小批次特点,均为非标定制型产品,采用单件小批生产;风电齿轮箱、轮毂等核心零部件产品符合批量制造特点,采用批量生产。
公司多数产品采取交钥匙方式直接提供给客户,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业务。部分设备、核心零部件等提供给总包方或整机厂商,经第三方再装配、工程调试后提供给用户。产品定价方式以变动成本法为主,以原材料、辅料、配套件等直采费用作为成本计价基础,结合市场供需关系、产品竞争力、协议采购价和客户资信等信息制定当期的产品价格,定价决策实施分级审批。公司所生产的重型机械产品单价较高、设计复杂、供应链长、制造周期长,根据对客户的资信评级和授信额度,客户在取得设备控制权之前,预付部分货款,交货销售后形成一定额度的应收账款,随着设备的投产、运行等,逐步回收剩余尾款。大型设备通常客户要预留部分质量保证金,在质保期满且无质量争议后结清。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所处的重型机械行业主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重大技术装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多年来,重型机械行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高端装备、极限制造、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绿色装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支撑解决了诸多领域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工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海洋工程、国防安全及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重型装备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为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制定了多项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政策的支持必将带动行业的发展,公司作为重型机械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也将从中获益。此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速落地,行业产能结构和市场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工业生产稳定增长,重型机械行业的发展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机械工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砥砺前行,抢抓机遇、开拓市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一季度实现平稳开局;二季度保持上升态势,4、5月份在上年低基数之上各项指标高速增长,6月份随着对比基数的提升,主要指标增速有所放缓。行业经济运行特点主要表现为:(1)增加值增速快速回升;(2)产品产销形势逐步恢复;(3)产能利用率稳步回升;(4)经济效益与资产负债双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分化;(6)对外贸易保持增长;(7)出厂价格指数下行。随着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各项措施落地显效,机械工业主动作为、顺势而上,产业结构优化、新动能壮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上半年主要亮点有:(1)装备供给能力提升助推能源绿色转型;(2)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汇聚发展新动能;(3)量稳质升,外贸发展活力增强;(4)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5)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分析表示,高速增长的指标提振了行业信心,但客观看,上年对比基数过低是形成2023年二季度机械工业主要指标较高的一个原因。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上半年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为7.4%和2.8%,距离上半年上述指标两位数的同比增速有明显差距;从绝对值看,上半年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的月均完成额低于去年全年的月均水平。当前机械工业运行依然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多重风险与挑战,行业平稳运行压力犹存。主要表现在:(1)国内市场复苏不及预期;(2)保持外贸增长的压力加大;(3)账款回收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全行业;(4)部分机械基础件行业下行压力较大。
展望下半年,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认为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利好于机械工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在陆续释放。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增强,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发挥积极带动作用;“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进一步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房地产建设走出谷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速,需求市场有望加快恢复。然而,下半年机械工业实现平稳运行的压力依然存在。一方面,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通胀预期延续,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威胁着全球贸易复苏,发达经济体对供应链多元化诉求提升、大国间在关键领域的博弈加剧。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三重压力虽得到缓解,但依然面临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不振、经济转型新的阻力等多重考验。综合预判,下半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随着对比基数的抬高,主要指标增速逐步放缓,全年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增速在5%左右,外贸进出口基本稳定。
2023年上半年,面对更加复杂严峻多变的经济形势,以及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钢铁、焦化、港口等重点服务领域传统需求明显不足等不利因素,公司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领导核心作用,围绕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决策部署,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主要经营指标实现逆势高速增长,营收、利润、回款等主要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新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均衡发展,截止报告期末,累计在手合同260亿元,同比增长18.72%,为完成全年经营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27亿元,同比增长26.75%;实现利润总额2.53亿元,同比增长28.8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增长35.48%;基本每股收益为0.1154元/股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224.71亿元,较年初增长3.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8.42亿元,较年初增长2.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54元/股。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本期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带动公司整体利润上升,主要是工程总包项目产品及冶金设备产品中的环保智能焦炉机械产品收入同比增长明显,带动公司产品毛利上升。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研发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并发布实施了《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系统规范研发管理;聚焦“五个围绕”开展新产品开发和关键技术攻关111项,智能抓斗卸船机等16项完成结题验收,600MW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核环吊等16项当年开发当年实现订货;申请专利48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翻车机卸车系统获评“辽宁省单项冠军产品”,3600吨/小时无人化连续卸船机和智能环保焦炉机械设备荣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定实施《设计成本专项优化方案》,在产品设计前端开展成本优化策划;围绕装卸、港机和起重机等板块专项开展主导产品系统对标,形成3个系统性成本优化提升方案共计132项优化措施;制定实施了《设计质量专项行动方案》,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确定了4类11项工作课题,建立了设计质量“联合策划和风险识别”“关键接口复核”“质量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工作机制,企业科技发展新优势加速集聚。
报告期内,公司主导产品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主研制的国内首批8.X兆瓦海上半直驱风电齿轮箱样机成功下线并通过相关认证,为未来风电市场布局打下坚实基础;智能起重机系统被更多客户接受;成功中标某铜业公司原料库、尾矿库全套设备及管控系统;签订国内重点港口多台套装卸设备智能化改造合同,行业示范效应显著;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的撬装压裂高压变频设备成功进入石油开采领域,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市场变化,公司坚持国内、国际市场经营并举,加快海外市场拓展脚步。上半年,公司先后中标印尼、澳大利亚、土耳其等港口、矿山和冶炼项目,首次进入造纸相关领域;产品研发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化焦炉机械、智慧料场系统、智能起重机技术日臻成熟,应用场景包括焦化厂、码头料场、钢厂料场、成品仓库等,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通过精益管理思想的导入,产品研发周期、生产制造周期、制造环节降本、售后服务响应度等方面的“软实力”均有较大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建设“质量上上”总目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线类产品实施产品“质量上上”专项提升百余项,持续实施17类主导产品对标改进并完成了35项改进提升,提升了产品交付质量;着力强化风险思维运用,加强质量管理能力建设,固化“三不”质量管控模式,全面推行“质量双预防”,实施产品质量重复性问题治理,减少产品质量问题;构建新型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模型,实施17类主导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健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完善“全数据”质量管理,常态化实施典型产品质量问题“根因分析”和质量数据分析改进;通过体系审核、产品审核、工序审核三个层级的审核,推动质量体系运行持续改进。辽宁省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2022年度辽宁省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公司以94.74亿元的品牌价值,居辽宁省企业品牌价值榜第一位,同比增长5%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精益管理改善、“四性”管理和“质量上上”相关工作,以满足顾客真实需求为核心驱动生产组织摆布,健全全流程履约保证体系,切实提升组织效率,合同履约率为99.7%;细化并完善全流程计划体系,建立里程碑节点计划纠偏机制并持续改进完善,落实高管销售重难点项目分工负责制,多个重难点项目按期销售;强化用户安装现场管理能力提升,中天7米焦炉等50个现场实现交机报竣;推广精益项目和主导产品压缩标准周期10%以上管理,国能天津港(600717)取料机、东平翻车机等项目生产周期压缩20%,新疆大安6.25米焦炉等项目压缩安装现场周期12%,秦皇岛煤三期堆取料机较原合同期提前了70天实现连续重载运转,生产组织得到了顾客的充分肯定。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完整的房产、土地使用权、设备、专利、非专利技术、商标等核心资产,在技术制造、结构调整、市场品牌、顾客资源、人力资源、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形成公司的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1.技术制造优势。卓越的技术制造能力是企业提升综合实力的有力保障。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以及辽宁省起重机械技术中心、大连市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市级研发平台,国家技术中心下设1个设计研究总院,12个专业设计院、1个电气技术中心和1个海外研发中心(德国),以及3个实验室和4个研究所,形成了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各专业研发平台为补充的技术创新体系,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集成研发、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配有一大批国际领先、国内先进的大型精密加工、大型铸造及热处理设备。大连重工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为己任,瞄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竞争力强”三大方向,全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整机产品智能化,先后承担大型船用曲轴、核电起重设备、风电传动与控制系统、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馈源舱索驱动系统、火箭发射平台脐带塔等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课题。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创造了250多项“中国第一”,累计授权专利1400余项,现有有效专利636项(其中发明专利266项,国际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74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70余项,技术引领能力持续提升。
2.产品结构优势。合理的产品结构是企业抵御风险及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公司主要为冶金、矿山、港口、造船、能源、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冶金机械、港口机械、起重机械、散料装卸机械等传统主导产品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研发了新能源设备、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设备等产品,构建了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市场竞争能力的风电核心零部件、核电起重设备和大型船用曲轴专业化研制基地,公司凭借高端稳定的客户基础和整机制造优势,积极拓展工程总包、后服务业务打造多元化产品业务结构。
3.市场品牌优势。良好的业内声誉是企业拥有的重要关键性资源。公司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历史底蕴悠久、行业声誉良好,历经市场考验,创造了250多项“中国第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大型冶金起重机、散料装卸输送设备、焦炉机械、系列混铁车、系列钢(铁)包、电石炉等优势主导产品,通过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改善,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4.人力资源优势。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保障公司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践行“为敬业者搭建平台、为成才者培植沃土”的人才理念,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报告期内,公司优化调整继任者管理,整合各层次梯队人才培养方式,持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9个、大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累计培养各类高端人才207人,其中国家级高端人才17人,省级高端人才64人,市级高端人才126人。
5.顾客资源优势。顾客的广泛认可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借助在行业内的深厚积累以及丰富的重型机械设备制造经验,建立全球领先的重型机械设备制造案例库,与关键和重要顾客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大力培育“战略顾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与多家央企保持战略合作关系,与宝武集团、鞍钢集团、中船集团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国家能源集团、中广核集团以及FMG集团等多家海内外企业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
6.国际化优势。国际化经营始终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公司坚持注重市场国际化、标准国际化、网络国际化,多层次、多渠道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公司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先后设立德国公司、印度公司、香港公司、澳大利亚公司、马来西亚公司、越南公司,打造了技术创新、金融、投资、制造服务、贸易等多维度平台。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创新出口模式,拓展总承包、后服务业务国际市场,截至报告期末,实现出口订货2.76亿美元,同比增长51%,实现海外市场逆势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产品和服务累计远销94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了从零部件出口到单机出口、成套设备出口,再到工程总承包出口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转变。
装备制造业属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受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大。公司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客户集中在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领域,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宏观经济的变化将会对上述行业需求产生重大的影响,2023年全球经济预计将进一步放缓,尽管预计整体通胀率将有所回落,但价格水平仍处于高位;中国能源转型、国产替代依然是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对冶金、焦化、能源、港口等主要行业带来深刻变革,大型、绿色、智能化产业升级成为主要方向,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市场围绕环境保护、智能化需求的升级和转变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带来新的挑战。
未来几年,伴随着“双碳”政策逐步落地,产能压降、能耗减控等要求持续增强,钢铁及焦化行业部分传统产品随市场形势发展大概率出现下行或萎缩的情况,钢铁行业在能耗双控和地产低位的背景下,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盈利处于谷底,整体低位运行,新建项目锐减,钢企利润收窄后,在执行项目风险加剧;焦化产业政策中的升级改造基本处于尾声阶段,整体项目投资进度和项目优质程度受焦企利润影响将明显下滑,主要钢焦、独立焦化企业项目投资、运行积极性下降,对公司整体经营规模的扩升和发展产生一定限制和影响。
目前主要订货还是集中在传统优势产品的单机小批量订货,以产品为主线的销售模式已逐渐显现其不适应“供需双紧”市场环境的一面。新产品、后服务、智能化发展速度滞后,可能导致后期发展乏力;经营模式还是较为单一,总包BOO、BOT等大项目开展不足;在契合未来市场竞争模式方面存在风险。
装备制造业涉及多个技术领域,产品具有多学科知识的集成性、组织结构的跨企业性、项目性以及用户定制性等特点,产品生产周期长、研发成本高、不确定性较强,增加了产品研发的难度,由于未来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将可能使公司面临新技术研发风险。
作为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公司目前的业务板块涉及装备制造的多个细分板块,形成了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相补充、主业多元并举的局面。公司的经营策略有助于分散单一主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公司的管理难度,对公司的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带来一定的挑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损失、核心人才流失、产能不均衡、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经营管理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经营效率与效益。
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深化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强化组织协调管理,科学平衡产能。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全流程生产管理体系,破解制约合同履约的堵点问题,确保项目按需出产销售。针对合同量多、生产组织压力较大的经营单位,精细做好内、外部能力分析及平衡摆布,按合同交货期逐项倒排制定生产作业计划,同时加强关键节点期的过程管控,强化各级人员责任落实,确保按期产成、销售。针对任务量不足的经营单位,加强内部产能调配,在确保公司内部生产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根据预计订货信息,提前做好应对新签订“短平快”合同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技术准备、长线件订货、生产资源平衡,切实提升组织效率、质量,确保新补充短周期合同按期产成、销售。
(2)着力强化质量管理。坚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速构建新型质量管理体系。从主导产品对标提升、质量重复性问题降低等方面,设立差异化“质量任务书”,进一步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提升自我质量管理水平。坚持质量“回头看”,针对2022年产品体系内、外部审核提出的问题,实施整改效果“回头看”,保证整改有效性。坚持实施质量成熟度评价,对2022年各经营单位质量成熟度评价存在的短板问题,实施针对性系统帮扶,并通过产品体系审核、重复性问题检查、专项拉练等手段,客观评价经营单位2023年质量成熟度,实施持续改进。
(3)加强核心人才管理。坚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集聚创新人才。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引育并举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政策精准度和含金量;创优引才方式,注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力争实现“带土移植”引才突破。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落实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三留人”策略,利用专项管理措施,进行关键节点风险控制,持续完善技术、管理、技能并重的薪酬发展体系,优化调整各类人员工资序列,激励核心骨干人员。
(4)着力强化新技术、新产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强化新型研发体系作用发挥,建立定期战略分析研讨工作机制,加大大兆瓦海上风电、氢能、海洋装备等领域科技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坚持以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制造、绿色环保为发展方向,深度挖掘用户在智能化、无人化、环保改造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新技术向产品提升的转化,巩固传统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在投标前,充分做好新产品技术风险分析,检索、掌握相关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借鉴前期产品已有的经验和教训,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5)加强对标学习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精准推进各环节“立标、对标、学标、创标”,建立健全对标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制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专项行动方案。以塑造全球知名品牌为目标,科学构建品牌架构体系,积极运用品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持续提高企业品牌管理运营能力。
(6)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坚持高质量、高速度并重,聚焦细分市场,强化资源配置,不断做大经营规模,提升发展能级。聚焦经营“四性”,突出提质增效系统性、协同性、全面性,持续提升效率、效益水平。加快建设“第二成长曲线”推进后服务市场拓展,拉长产业链,布局全生命周期服务。结合顾客痛点,着力产品大型化、智能化、环保化转型升级和科研开发,深耕新产品市场。以点带面,全力拓展海内外设备成套总包市场,打造新的订货增长点,提升市场前景广阔的“弱势产品”竞争力。
(7)持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筑牢风险防范屏障,健全全面风险管控体系。一是邀请专家对公司进行风险管控专业领域的系统性培训,提高各层级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并逐步开展对各业务系统的专项风险梳理,逐步实现风险指标的量化识别与管控。二是充分利用奖惩机制,持续推进对经营业务的风险识别与清理,强化内控措施的落实执行,防范新增风险。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大连重工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天津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