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知识
改革为科技强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此刻,极目星空,中国红分外耀眼!那是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升起的豪情,是天宫空间站上中国航天员常挂胸前的自信。
此刻,远眺大洋,中国之力律动勃发!那是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处奋斗者号传回的影像,是南极罗斯海全新建造的秦岭站上忙碌的身影。
此刻,放眼华夏,神州大地创新潮涌——我们建设了里程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络,我们建成全球最大口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
科学技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
建设科技强国,向什么要动力?改革,唯有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指引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体系效能不断提升。
自主研发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测试中经100万次弯折后竟没有一丝裂纹!这不仅是一项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更由此打造了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
“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深化的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了束缚、释放了潜能,让这家1953年成立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更加聚焦主业,加速玻璃研发,在信息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新兴领域大显神通。
习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举一纲而万目张,一系列改革之举密集出台,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科技体制改革有了“战略蓝图”。2015年3月,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等8个方面提出30条改革意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
科技体制改革绘成“施工图”。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0个方面、32项改革举措和143项政策措施,每一项改革任务均明确了具体成果、牵头部门和时间进度。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完善,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不断探索新机制。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设立颠覆性技术专项,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重点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安排项目“赛马”……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让科技界更具活力。
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纷纷出台地方政策法规或实施细则,将科技体制改革精神落实落细。沈阳,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实施IC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科技专项;云南,探索推行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分红激励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湖北,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对职务科技成果的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组织人事制度、税收管理、工商登记等各项政策进行了针对性改革……
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其中一项备受关注——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体制改革,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今日的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数据显示,从投入看,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2023年,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增速喜人……
曾经,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中总有一些越不过的坎:科技项目、科研成果、论文……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是重中之重。2015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2018年,中办、国办陆续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科技部、教育部先后推出“破四唯”相关改革举措。2022年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
“破四唯”“立新标”,让科技工作者在不同的赛道上,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连续19年失败后,山东省农科院的“土专家”崔凤高,评上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杜强,因为解决重点型号中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在SCI论文“不够数”的情况下,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没有留学经历的“土博”左二伟,因为在动物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的表现,被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引进。改革院士制度、实施长周期考核、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极大调动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剑指科技计划管理。对原分散于各个部委和机构的科技项目进行重组,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从此,科技计划告别“九龙治水”,减轻了科研人员项目申请的负担,让科技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通产学研通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例如,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做出明确规定,极大打消了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转移转化中“国有资产外流”的顾虑,让科技与产业的链条更畅通。
——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着力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减负1.0、2.0、3.0”,让大家从烦琐的表格和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更多放在科学研究中。
科技体制改革出重拳、啃硬骨,打破制度藩篱,解开诸多束缚科技发展的枷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
说起科技成果,我们如数家珍:在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在大洋深处,“爱达·魔都号”自由游弋,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保家卫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深钻万米,正向12000米进发;在实验室,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祖冲之”系列、“九章”系列,让我国成为唯一在光学和超导两种物理体系都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说起科技人才,我们底气十足: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升到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从2012年至2021年,自然科学领域博士毕业生总人数超过45万人,博士后每年进站人数超过2.5万人,80%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越来越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挑大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
说起科技影响力,我们正走向国际舞台中央:2022年,我国世界热点论文数量首次世界登顶,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保持第1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继续位列第二;“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方兴未艾,2023年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发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显示,我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共建国家建成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70多个海外产业园,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累计举办技术交流对接活动300余场,促进千余项合作项目落地;2023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0位,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稳步迈进……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习的话掷地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的许多重大举措,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持续推动将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改革,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
我国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等政策,不仅为企业送去税惠“大礼包”,还加快科技成果汇聚共享,为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纾难解困。
山东潍坊潍柴集团园林景观设计公司,清洁能源发动机装配线持续满负荷运转。“正是紧紧依靠改革,潍柴集团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发动机企业。”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信心满满,“我们要拿出更大决心和信心,持续推进改革,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活力。”
TCL,如今是国内唯一一家建立从显示材料、显示器件、显示模组到品牌整机再到用户和内容运营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厂家,全力抢占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黄金赛道”。“政策红利的叠加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资金保障。”TCL惠州华星财务负责人周兴文说。
2023年9月,习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列为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深蕴着增强新动能的长远考量。
改革,弥合科技与产业的鸿沟,让科技创新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源头活水,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一道道“绿波”连接真实的城市交通——在浙江杭州,通过大数据实时优化红绿灯时长,道路更加通畅。“企业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从事该业务的每日互动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方毅感触很深,“我们积极拥护改革、全力投入改革,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山东港口集团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大国工匠张连钢是改革力量的见证人——在改革开放以后建设起来的日照港,由各种综合因素聚集优化,异军突起,已成长为“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年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张连钢很自豪:“欧洲的港口还邀请我们去‘传经送宝’。”
我国科技型企业迅速壮大,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75%。“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以企业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信心十足。
陕西,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达到1395家,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120.99亿元,同比增长34.95%;
福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国内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巴士均出自厦门。《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厦门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80位、“科技强度”第81位。
辽宁,科技与产业“双螺旋”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建设了36家中试基地,培育科技服务机构400多家。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20.3万辆,带动我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9%。截至2023年底,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已突破11.9万件,同比增长4.84%,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提速,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居全球第二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
伴随着改革进程,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我们定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园林景观设计公司